浅析超滤技术的应用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8-12-05       浏览次数:1858 次

       90年代初超滤技术曾在矿泉水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超滤技术在反渗透制备纯水和超纯水系统中作预处理及终端处理也逐渐被认可,但在水处理过程中超滤如何正常发挥作用仍然存在问题。

  当超滤膜在使用时,由于其对水或溶液中细菌、微生物、胶体、悬浮性固体及可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具有极高的截留效果,沉积于膜表面形成污染,使膜的透过性能和截留性能恶化。此外细菌、微生物的附着,其代谢产物在膜表面形成黏液。这些因素都将导致超滤膜性能降低。因此,必须根据超滤过滤的客观规律运行,使超滤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膜材料的优选超滤膜材料众多,国内可供选择的中空纤维(毛细管)型超滤膜,主要材料为聚砜(PS)、聚丙烯腈(PAN)、聚醚砜(PES)、聚偏氟乙烯等(PVDF)等。此外聚芳砜、聚酰胺等由于制备工艺与膜材料价格原因,尚无生产。醋酸纤维素则因耐酸碱性能的限制较少使用。近年来有以拉伸致孔的聚丙烯微孔滤膜中空纤维,因其制造成本低廉,而在市场上充作中空纤维超滤膜使用,实际上其长形网状孔尺寸较超滤膜大1~2个数量级,长形孔的变形使细菌、微生物泄漏率可达50%以上,对胶体及微粒截留效果较差。

  聚砜以其独特的化学稳定性、较高的抗氧化性、较大的pH值使用范围(pH1~13)、耐热性能好等因素而被首选。但聚砜属疏水性膜、透水性能低、对某些物质吸附性能强,在水处理应用中有一定局限性。聚丙烯腈膜耐溶剂性、耐热性、对日光及大气的稳定性,特别是成膜性能良好、对制备孔径均一的超滤膜是极为有利的,轻度的极性于某些废水的处理,在国外超滤膜领域中优先生产,占有较大的比例。我国近年来在纯水制备的大规模使用中已成功的应用。膜的透水性能、截留性能均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膜微结构的选择:膜断面结构有单皮层指状孔结构与双皮层针状孔结构两种。当较小物质穿过单皮层指状孔结构时,即可从另一侧透出,不致引起微孔的堵塞。而双皮层针状孔结构如小分子能透过一侧皮层,进入膜孔内部时,有可能被另一侧皮层截留而留存于膜内形成堵孔。但双皮层针状孔结构有利于反冲洗。在选用双皮层针状孔结构超滤膜时在满足透水量的同时应选择切割分子小于被截留溶质分子约一个数量级。用作矿泉水与纯净水预处理时应选取双皮层针状孔结构毛细管式超滤膜,切割分子量在1~2万左右,对细菌、微生物、胶体都有良好的分离性能,并且有利于反冲洗。
 

以上文章来自废水回用,如有雷同请告知修正,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